SEA-Hi!论坛 | 李晓江:居危思危——关注灾害威胁与气候韧性-焦点观察
- 来源:百度新闻
- 时间:2023-06-27 03:38:22
在讨论城市安全韧性时,我们发现各种灾害、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频繁,尤其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威胁几乎成了常态,因此城市安全韧性问题已不再是“居安思危”,而是要“居危思危”。
(资料图片)
灾害威胁和气候韧性是两个不同话题,但又密切相关。
城市安全韧性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城市运行系统越来越复杂,使城市变得更加脆弱;另一方面是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得到普及。中国城市灾害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非传统自然灾害,即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问题,包括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还要特别关注关联性灾害,例如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造成最严重的关联灾害是大量高层住宅居民因为停水停电而无法正常生活。
首先,从广义的灾害威胁角度来看,城市提升安全韧性需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要建立长期的适应策略。很多气候变化导致的改变是不可逆的,我们需要做好适应变化的长期准备。二是要做好应对短期冲击的预案。2022年川渝地区长时间极端高温,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台风“烟花”登陆上海时的风雨潮“三碰头”,都警示了城市要提高快速应急能力。三是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性。越来越多的灾害证明,每个城市都无法独善其身,需要更加积极的相互协同。同时,还要关注在城市韧性提升中的公平正义和绿色低碳。
作为规划从业者,应对灾害要从三个层次来考量。在总体规划层面上,要对城市安全韧性做综合性评估,避免过于依赖传统的概率分析法,要用情景法构想城市可能面临的最严峻情况。其次是布局优化,避让易灾地区,降低灾害暴露度,减少灾害损失。三是加强防灾体系建设,把工程防灾措施和气候适应行动结合起来。由于城市内部差异性很大,还要识别不同地区安全韧性的短板,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灾策略。
总的来说,城市发展要从对经济增长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安全与便利的关注。比如,高层住宅建设、开发地下空间一定要有充分的安全防灾考量和安全性指标约束,提高高层住宅发生火灾时的救援与逃生安全性能,克服地下空间易灾与救援难度高的缺陷。
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2.5万—3万美元的阶段,人均用能需求就不再增长,而中国当前的人均gdp为1.2万美元,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也就意味着人均用能需求也会增长,因此中国“双碳”目标给自己设计了一条有难度和强约束的路径,但又是一条必须完成的路径。人口规模和资源特征决定了中国只能通过绿色低碳的路径实现现代化和繁荣富裕,而“双碳”战略应当同时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是低水平、省吃俭用的“碳中和”。也就是说,中国推进“双碳”战略,一定不是牺牲需求,而是要关注“双碳”战略中不同群体的公平获益。
城市绿色发展要有全生命周期的路线图,覆盖资源的保护和减量使用、绿色生产与营造、绿色消费与使用、无害降解与再利用的全链条。城市绿色发展不仅要全面推广绿色低碳的技术、材料、设备和公共服务,还要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例如倡导绿色交通、远离电器、健康饮食、亲近自然、极简生活,在不降低个人福祉的同时,减少资源能耗和碳排放。
(作者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王成浩
本文作者:李晓江
题图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